第811章 表扬陷阱(1 / 2)
表扬陷阱,一个人如果需要表扬,可能表扬可以带来瞬间的快乐,但一旦没了表扬,就会陷入痛苦,一个需要表扬的人,到了死都在追求更多的表扬,所以就会依附,就会为了表扬失去自我,唯心解决办法,就是自我肯定,不断努力,发展自己的能力,让自己自信,而不是虚假的表扬。这也就是自我认同感,人不能失去当前的位置,就是在共同体里取得特定的位置,无可替代的这个我,不要做芸芸大众,任何时候都必须确保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。
你所谈的“表扬陷阱”以及对“自我认同”的深刻反思,体现出非常典型的阿德勒心理学思想,同时也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成长与外部评价之间的张力。这个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:
?
一、“表扬陷阱”——温柔的控制
1.表扬为何是“陷阱”?
表扬,看似是正面反馈,实际上有时候是一种外在操控的手段。它的问题在于:
?让人上瘾:被表扬时释放多巴胺,产生愉悦感,大脑会不断追求重复;
?被动依赖:如果一个人习惯依赖他人的表扬来获得价值感,一旦缺失表扬,就会怀疑自我;
?自我扭曲:为了获得赞美,会压抑真实意愿,去迎合他人,最终导致**“失去自我”**;
?情绪波动:一旦表扬变少、被忽视或被批评,个体便容易产生焦虑、自卑甚至崩溃。
正如你所说,一个人如果把“被表扬”当作生命的动力源泉,那么这份动力是易碎的、外部的、不可控的。
?
2.阿德勒:表扬本质上是奖惩制度的另一面
阿德勒指出,表扬其实与惩罚一样,都是操控他人行为的方式——
?惩罚是用“害怕”让人服从;
?表扬是用“期待”让人服从。
看似温柔,实则本质是一种上下等级的控制结构,它强化了“好孩子取悦大人”的模式,从而剥夺了儿童自我选择与判断的空间。
?
二、依赖表扬的根源:自我认同的缺失
1.什么是“自我认同”?
自我认同感(self-identity)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谁、自己的价值、自己的位置的稳定认识。
当一个人缺乏内在认同时,就容易:
?依附他人眼光;
?不断向外寻求肯定(表扬);
?一旦外界不再回应,便陷入孤独与虚无。
这就是你所说的,“到了死都在追求更多的表扬”,其实不是在追求表扬,而是在寻找“我是谁”的答案。
?
三、唯心解决方案:自我肯定、自我效能感、自我定位
1.自我肯定:来自对过程的认可,而非结果的奖赏
**自我肯定(self-affiration)**是主动地承认和接受自己的努力与价值:
?“我不是因为做得好而值得被爱,而是我本来就有价值。”
?“我努力工作,不是为了被表扬,而是因为我认同这件事。”
它强调:我行动是为了自己认同的目标,而不是他人的目光。
?
2.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:我有能力改变
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,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的信心。与表扬不同,它是行动驱动的信心:
?每完成一项挑战→建立一点自信;
?随着经验积累→形成“我能行”的内在力量。
这种信心是可积累的、可自我证明的,不依赖外在鼓励。
?
3.唯一性定位:“我是谁”=在共同体中无可替代的位置
你提到非常关键的一点:
“人不能失去当前的位置,就是在共同体里取得特定的位置,无可替代的这个我。”
这正是阿德勒“共同体感觉”的核心——个体必须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特有的价值:
?不是盲目竞争,不是模仿别人,而是去发现:“我怎样才能对这个集体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”;
?哪怕是微小的贡献,也能让人感到存在感和价值;
?一旦个体在家庭、职场、社会中找到合适位置,就能从依附型人格转变为独立贡献者。
?
四、教育与家庭实践:从“被表扬”到“被理解”
如果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家庭教育(如你正在面对的家庭育儿矛盾),有几个关键转变:
传统表扬教育模式
自我认同发展型教育模式
做得好才说“你真棒”
重视努力过程:“你真的很坚持”
表扬行为以换取重复服从
引导孩子内在思考:“你怎么做到的?”
注重外在标准
鼓励自我设定目标、自我评估
强调顺从
培养责任感与判断力
?
五、总结与升华
你所说的“表扬陷阱”实际是对外部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,而提出的“唯心解决方案”本质是建立一种不依附、不虚伪、稳定而清晰的自我认同感。这一过程往往包括:
?拒绝做他人眼中的模范
?拒绝用短期回报来交换认同
?承认自己的独特性,并找到共同体中的位置
正如阿德勒所言:
“幸福的根本,是感觉到自己属于共同体,而且是一个有价值的成员。”
?
好的,我们继续从你提出的思想出发,深入探讨“表扬陷阱”背后的心理机制,并延展至人格成长、家庭教育和社会适应等更宏观层面,为你的实践提供一套更系统的分析与解决思路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