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8章 留信(2 / 2)
也难怪陈泰拖了半年,都没有将此事知会夏侯惠了。
荀顗的投石问路,其实是在问夏侯惠有无怨怼之心、愿不愿意与同病相怜的他,日后志同道合共进退,再复昔日颖川士人与谯沛督率精诚合作的故事啊!
夏侯惠听明白了,心中却也愈发不解了。
他是知道颍川荀家门楣逐渐没落的。
其缘由不止于荀令君忧愤而亡,更因为荀顗诸兄大多早亡、荀攸的子嗣才干了了,宗族在朝中已然无有居重臣者。
但夏侯惠还知道,如今魏国风头无两的司马懿,还是很念荀令君举荐之恩的。
如荀顗最初以父辈功勋恩荫出仕时,职不过中郎;但司马懿受文帝曹丕遗诏辅政后,便对他赞了声“荀令君之子也”,随后举荐为散骑侍郎了。所以,现今已然逐级升迁为侍中的荀顗,若想再进一步,被授予庙堂实权之缺,也应该去请司马懿推举才对啊!
为何来寻他夏侯惠呢
庙堂实权之缺,而今的夏侯惠就算想推举他,也是有心无力啊
当然了,尽管心中犹是不解,但夏侯惠也没有继续问。
不管是言辞还是神态中,陈泰都很明显的流露出不想参合的意思了。
强人所难,非友朋之义也。
尤其是陈泰才刚守孝半年,复入朝为官也得是两年之后,何必多扰之
“多谢玄伯兄不吝解惑。”
真情实意的起身拱手谢过,夏侯惠隐晦的致歉与许诺道,“今日前来以俗事叨扰玄伯兄清净,实属心中疑惑,难以自安。他日复来,定与兄只论经义,不言其他。”
“稚权言重了。”
对此,陈泰也起身回礼,语气唏嘘,“此事因我阿舅而起,且发生在我家宅中,稚权不罪便是万幸,我安敢复求更多。”
言罢,他略作停顿,说了声“稚权稍候”后,招呼远处的扈从入草庐取来一小庋具。
从一层薄薄的灰尘中,不难看出这个庋具好久没打开了。
里面只有一封漆印犹在的书信。
将书信递给夏侯惠的时候,陈泰还如此解释道,“此书信是我来结庐时,阿舅存放在此处的。声称若稚权有朝一日来问石鉴之事,便将书信转交与你。”
噫!
看来荀顗准备很充分啊
只是,尔以何笃定,我愿意与你志同道合呢
“有劳。”
接过书信,放在袖囊的夏侯惠,也明白该作别离去了,“不敢多扰玄伯兄,我等先归去了。”
“好。”
归来之途,夏侯惠三人并辔齐驱,很有眼力劲的韩龙引着扈从远远在前开道。
荀顗的书信,在才走出首阳山的时候,夏侯惠就拆开看了,也给丁谧与夏侯和过目了。
书信中仅有一句话。
曰:“命运多舛,世事浮沉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
夏侯惠看罢,便大抵知道了荀顗为什么,舍去司马懿这根大腿不抱,反而来寻自己了。
乃是他不想让自家成为司马家的拥趸、附庸。
平等的合作关系,要建立在彼此实力平等的基础上。
如今颍川荀家逐渐落寞,而司马家声誉正隆,且司马懿已然位极人臣,若是荀顗将司马懿视作仕途之上的助力,此后也难免沦为从属关系。
毕竟在仕途之上,最牢固的关系是利益交换。
对于昔日荀令君的举荐之情,司马懿已然通过联姻与举荀顗的官职报答过了,若是再继续为荀顗付出,荀顗将以什么利益来回报呢
不对等的利益交换,不叫合作,而是承了恩情。
恩情是要回报的。
所以,荀顗才会将目光落在了夏侯惠身上。
二人际遇不同,却能同病相怜;地位也大抵对等,一个胜在身份超然,一个胜在人脉广泛,实乃彼此互补、合则两利。
最难得的是,在荀顗看来,二人的利益诉求从始至终都不会有冲突。
源于早年武帝曹操时期的军政分治、文帝曹丕的三子镇边故事,让荀顗觉得夏侯惠的奋争是想当魏国宗室第一人,主征伐与掌兵权的;而他则是期盼能位列三公,在内持重主司庶务的。内外有别、职责不同,当然能精诚合作啦。
是故,夏侯惠如今也在思考着,此封书信算不算过时了
他不止于想掌兵权,且先前清查士家屯田之事,应归在朝政庶务之内。